陈薇 : 历史如此流动 | 学报关注【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2017年1期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于2015年12月16日上午10点18分正式开园,经历12年蹉跎规划和设计,建设的一期工程尘埃落定。落成的欣喜和遗址固有的苍凉并存,历史的流动和遗产保护的物化共生。如何评判有待来者,而作为自始至终参加的项目负责人和工程负责人之一,走过一纪,感慨万分。这个项目凝聚老中青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汇合几十人合作的工作成效,印证对于遗产保护理解以及对于历史文化传承认知的不断深化历程。如下几个部分,既是项目经历过程的简要报道,也是对于遗产保护与历史传承问题的相关思考和探讨。有感于该项目工程探索诸多、过程复杂、贡献者众,是为“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侧记”矣。


1 发问、发现、发见与改性


1.1 发问:塔基在哪里?

本世纪初,重建金陵大报恩寺塔提案,成为南京市人大和政协多次会议的议题,媒体也十分关注,当时的南京秦淮区和白下区都曾经组建过专门机构筹划建塔事宜。200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经过长期酝酿、研究、论证,决定原址建设金陵大报恩寺塔遗址公园,同时委托东南大学以潘谷西教授为首的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同年秋,潘先生带领、陈薇教授和朱光亚教授负责的团队投入到“金陵大报恩寺及琉璃塔遗址公园概念规划”工作中。2004年5月提出概念规划成果,规划局进行了公示。2006年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根据市政协的议案,做出重建金陵大报恩寺塔的决定,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确定规划用地7.6h㎡,位于南京老城外、秦淮护城河南岸(图1)。同时建议由南京国有资产集团承担任务,并组建大明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负责拆迁和筹划。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南京市十大重点工程计划。


▲1 项目区位及2006年规划用地范围


重建金陵大报恩寺塔为何如此重要?一则,金陵大报恩寺及琉璃塔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伤痛的记忆:建于永乐年间的大报恩寺是著名的皇家大寺和讲寺,琉璃塔因其工艺精湛和高度达78米余,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图2),但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坏,高塔基台因地处岗地又临近南京最大城门中华门,在抗战期间受创尤巨;二则,是地既叠压有东侧1865年李鸿章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工厂的宿舍和晨光宾馆,更有1960-1970年代市民用废砖瓦等建起的简陋住屋和恶劣环境。项目立意兼顾传承历史文化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之双重意义。


▲2 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所绘1654年南京报恩寺盛景


问题是,当时在拆迁掉棚户后,基地也只剩有香水桥和北段局部香水河道、两个明代御碑遗物以及被称为塔山的岗地。核心建筑的塔基在哪里?潘谷西先生认为需要考古,否则,新塔放在哪里?会不会干扰原有的塔基?这个发问和建议,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项目的进程。


1.2 发现:考古发现四期

2007年2月,为配合“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组建考古队结合我们提供的原寺庙东西向轴线和塔山的相对关系,进行考古发掘。但由于当时画的轴线主要依据两块碑和香水河桥形成的中心线,而轴线长,碑也可能有移动,所以角度有所偏南,这样在2007年3月考古地块发现东汉墓葬和井。


经过我们和考古队讨论,调整为在当时晨光宾馆北墙附近进一步考古。2007年4月,除出土了一些琉璃残片和一尊小佛像,还发现坚硬无比的大面积土层,几乎锐器难入,极似传统插桩火烧铁滚的夯土做法,疑似塔基,但困惑的是明代砖石在南京已经普遍使用,难以想象高塔之下没有砖石基础,于是建议继续勘探以寻找报恩寺塔的位置。


2008年7月17日考古队请出距地4.2m处的长约0.9m、厚约0.25m、重达250kg的青石盖板,地宫基址就在二期考古的夯土层中,呈竖穴;7月18日再次起吊的是盖板下的巨型石函,底板距地面6.74m,石函北壁内侧有文字“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确定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8月8日开启石函内的铁函,发现了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级文物与圣物,内藏“佛顶真骨”,震惊佛教界和文物界。这时,我们已经基本判断此地宫便是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地宫,报恩寺是地乃北宋长干寺及后重修为天禧寺所在。2008年11月南京市发改委核准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园区建设项目。


不过考古队需要眼见为实,希望继续查找明代地宫,于是进行了大面积的第四期考古发掘。显然地宫无二,但终于2010年春陆续发现明代寺庙若干遗址遗迹和水工设施,也对明代金陵大报恩寺大格局的认知做出了贡献(图3、4),从相对关系也反证了北宋与明代寺塔共用地宫和地基的历史。


▲3 考古发现四期一览


▲4 金陵大报恩寺考古遗址及遗迹与格局关系


1.3 发见:价值判断与改性

经过如上过程,我们对报恩寺遗址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第一,这块地是佛教圣地,其时代久远,历史意义远非明代这个断面;第二,琉璃塔曾经守护的地宫至少是宋代的,圣物更早,传统血脉汩汩流淌;第三,积淀在此地块的曾经建设,明代最为辉煌,规模大、规格高、影响深远。


于是,我们和考古队协助南京市文物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原来遗存属于省级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申报,2011年6月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此过程中,项目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将整个报恩寺遗址进行保护成为工作重点,范围也进行了扩大,以尽量展现报恩寺原有的形制和格局。结合现状条件,在征得南京市规划局同意的基础上,将项目基地南扩,范围扩大为18.3h㎡,北临秦淮河、南抵应天大街、西到雨花路、东至晨光机械厂的原金陵机械制造局厂房西侧道路,其中包括对道路的取消、若干大型建筑的迁移,难度很大。


经历这样从发问遗址、发现历史、发见价值与项目性质的调整过程,我们做过12次规划设计(图5、6),关键的转变在于将整个北区作为完整的遗址区保护下来,对于报恩寺原来的范围提高了认识,但对于新塔设置比较谨慎,始终没有落实在原处。


▲5 考古前陈薇手绘规划方案举例( 上:2007年;下:2010年)


6-1 新规划范围


6-2 考古前规划举例(2007年)


6-3 新范围规划举例(2011年)

▲6 范围与性质改变前后规划方案举例


2 复原、保护、概念与设计


2.1 复原形态:认知的意义

在项目开始之初,潘谷西先生便做过基于新琉璃塔重造的复原设计(图7),同时也加大了基台及整体比例以满足当代需求,甚至我们和甲方及其相关厂家合作做了塔第三层的实物试制(图8)。


▲7 潘谷西手绘新塔及布局方案(2007年)


▲8 新琉璃塔重造的琉璃试制(2011年)


但当项目性质改变后,我们认识到对于原来明代报恩寺盛况的复原非常必要,不是为了再造,而是为了认知。于是我们指导研究生重点做了3项工作:明代报恩寺核心区(北区) 的格局、地形及其所有建筑的复原;塔的形体和琉璃色彩的复原;原来报恩寺范围及其南区的形制复原(图9)。对于这项工作,不仅参考相关历史文献和图样及其实物,更着重与现场考古发掘出的遗址真实尺寸进行核对与比照,使得对大报恩寺北区曾经的建设了然于胸,更对琉璃塔的精美有了深入认识,同时对报恩寺南区的脉络及其留存的保护建筑清代三藏殿与地形的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 为后来的项目推进打下了深厚和坚实的基础。


9-1 明代报恩寺核心区(北区) 的格局与排水复原图(2011年)


9-2 地形与建筑复原图(上:东西轴线剖面;下:南北轴线剖面,2011年)


9-3 琉璃塔立面复原图(2010年)


9-4 根据明天启七年(1627年)《金陵梵刹志》复原的大报恩寺总平面图( 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2015年)

▲9 明代报恩寺复原图


2.2 保护规划:衔接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开展了保护规划,结合价值判断和现状分析及其将来如何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综合思考,重点开展了3项工作:划线——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其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图10) ;措施——针对不同遗址的状态和在建筑格局中的地位,提出多元的保护方式, 共9 种(图11) ;内容——突出了地宫的文物价值及其在地性的意义,加深了画廊作为曾经讲寺之构成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朱光亚教授推测了当时画廊的建筑形制(图12)。


▲10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保护区划(2011年)


▲11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保护措施(2011年)


▲12 朱光亚根据考古发掘的遗址尺寸推测的画廊形制(2011年)


保护规划一方面衔接了对于金陵大报恩寺进行整体控制、格局保护、地形保存及历史环境保护在现实中的落位;另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保障了遗址内的遗物遗存在内容上有实质性的保护和展示的可能。


2.3 国际竞赛:概念的意义

保护规划开展之后,进行了2项国际竞赛。这时设计团队由原来以历史方向为主导的团队转向历史(陈薇)、建筑(韩冬青)和城市设计(王建国)紧密合作的团队,时任院长的王建国教授组队接标。


2011年9月,南京市文化(文物) 局、南京文化集团、南京大明文化公司联合举办“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国际竞赛”,邀请了境内外6家设计单位参加,包括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设集团华东院,以色列让哈敏欧夫建筑、城市更新与建设有限公司,意大利N Studio建筑事务所,美国DLR威尔考特建筑事务所,澳大利亚IAPA建筑事务所。同年12月17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东南大学设计团队规划设计方案获得第一名(图13)。


▲13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国际竞赛”方案图(2011年12月)


2012年3-5月,针对“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报恩新塔设计方案”,又进行了一次国际竞赛,参与单位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色列让哈敏欧夫建筑、城市更新与建设有限公司,意大利N Studio建筑事务所,美国DLR威尔考特建筑事务所。东南大学再拔头筹(图14)。


▲14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报恩新塔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模型(2012年5月)


如果说规划设计的概念表现在“四归”,那么新塔的设计概念则体现“在历史和当代之间跨越”。


“四归”分别是:1)构思出发点:宝物归安——原位安放、原址安置、原物归放;2)概念出发点:大局归整——城市层面、遗址层面、城南层面;3)规划出发点:整合归和——严格保护、叠合历史、衔接现状、科学发展;4)设计出发点:价值归圆——表达禅宗寺庙的意韵、延续讲经寺庙的特性、呈现城南盛景的风采、追求世界圣地的境界。


新塔的创意主要在4个层面:1)理念:在历史和当代之间跨越;2)定位:在真实和意境之间穿梭;3)设计:在需求和创新之间平衡;4)情景:在建筑和城市之间互动。从而通过“跨越—穿梭—平衡—互动”,形成“流动的塔,圣境的塔,创新的塔,地缘的塔”。


双重获奖后又进行6次规划设计方案调整,其中在第三轮修改调整后,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确定东南大学设计团队作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主体设计单位。调整的重点,一是将新塔确立为归原位,作为地宫的保护性建筑兼做观览之用;二是深化和当代城市相关功能及其周边历史资源的多元衔接。2012年9月16日秋高气爽,举行了隆重的开工盛典。复原、保护、概念与设计,经历分步骤而融合,进入由图纸而实际工程阶段。


3 连缀、叠合、重造与传承


3.1 格局大势下的遗址连缀

开工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韩冬青教授率领下组织建筑、结构、历史、景观等专业力量,全力以赴进入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筑创作之中。作为一个遗址公园上的博物馆建筑、一个在原址上兼具保护遗址和展示佛教历史文化内容的建筑、一个不违反保护法规又期待为当代城市贡献特色的建筑,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


其中之一是如何使得片段的、散置的、真实的明代遗址,在皇家寺庙的大格局下通过建筑得以保护和连缀,即保护规划中对于遗址的保护措施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实现,并在现代建筑中熠熠生辉。设计至少在3个层面得以表达:明代的地面遗址层绝不干扰;在建筑的观览层映入眼帘(图15) ;从塔上俯视屋顶层600m画廊围合如旧


▲15 透过博物馆玻璃可以看到画廊遗址层位于地层,展示层在人眼视线,而屋顶以合金材料示意画廊(摄影:陈薇)


3.2 地层信息叠合下的判断

由于报恩寺遗址是建在明确的宋代寺庙范围基础上,甚至有更久远的历史,所以考古人员在四期考古后主张继续开挖,以解谜团。而南区已经被建成区干扰了地下,所以主要在北区尤其在报恩寺北画廊北侧继续工作,这样又发掘到宋代的路面、建筑台面以及斜面的礓磋,低于明代画廊地面约3m。另一方面,在施工工程中,又发现了宋井、明井等。在寺庙遗址西侧广场,在施工地下室时又发现了中轴线上的御道西延部分。


对于这些丰富的地层信息,在竖向上都需要进行谨慎的判断和多专业配合处理。如四期考古后,我们主张不再进行大面积发掘,从而不使明代遗址的整体价值和明代寺庙的边界被深挖而破坏;在竖向上建议有约束地展现时差剖面地层;而对于御道考虑由于没有深基础,采取先将御道石层加上其下厚80cm土层整体捆绑移出,在地下室建好后再归原,而不是生搬硬套继续划线保护范围等。在遗址信息的展示上,也通过建筑设计、室内展陈、景观处理等形成空间对位关系进行表达(图16)。


▲16 建筑开窗沟通保护建筑内的排水遗址和户外排水涵洞遗址的展示视景(摄影:陈薇)


3.3 当代重造意象下的精彩

对于报恩寺琉璃塔,始终是项目进展的核心。围绕寻找塔基,项目已经翻篇,但整个遗址公园,最重要的遗址是地宫,最高敞处是精神,最值得追忆的是琉璃塔。最精彩处便是如何将历史的碎片通过技术处理实现设计的初衷: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真实的又是意境的;既是功能的又是标志的;既是建筑的又是城市的。


经过3年有余诸种创新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她达到这个效果:风铎挂在钢结构梁头却如飞檐下的摇摆传出悦耳梵声(图17) ;写意的琉璃画面跨越真实的楼层而五彩缤纷(图18) ;可以登临的高塔以错动的结顶直插云霄,城、河、山、塔交相辉映(图19)。意韵传承,神采飞扬。


▲17 新塔结构与风铎(摄影:陈薇)


▲18 写意琉璃画面与实际楼层关系(摄影:陈薇)


▲19 城、山、塔、河交相呼应(摄影:陈薇)


4 真实、想象、历史与流动


4.1 关于真实的理解

2015年12月16日开园后记者采访,被问的最多的便是新塔。为何不建传统琉璃塔?这个塔是历史真实吗?我回答:是真实的。她真实地守住了传承千年的地宫所在、佛性所在,这是关键。北宋塔的形象我们不得而知,甚至更早东吴时期塔是何样不得其解,但宋明两朝共用地宫、且明朝采用当时最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来建设琉璃塔是不争的事实。每朝每代都用当时最理想的设计和建设传承佛教的魂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历史的真实。因此21世纪还会用传统的琉璃模仿而造吗?不言而喻。


4.2 关于想象的理性

在整个规划设计18次、加上2个国际竞赛共计20轮方案阶段,以及建筑设计建设过程10余次深化调整方案中,遭遇最多的就是现实与想象之间形成矛盾的挑战。想象是我们在开展遗产保护及其相关建筑设计创作中必经的思维,因为被称之为遗产的,多有经历岁月而形貌不全的特征,遗址更甚——断裂、片段、残缺不全,而新建筑创作更需要对于成果的想象,如何认知又如何表达?理性的历史研究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文献和实物,可以架设真实的形态及其承载文化之间的桥梁。在这个项目中,文献给了我们很多发挥的余地和想象空间,而考古发掘的实物以及残存的遗物则限制了我们的信马由缰。如何抵达彼岸?还原历史真实是一把钥匙。它可以避免我们直接从图像切入进行模仿而重建,也可以规避因忽略价值认知而任意发挥,如现在许多遗址博物馆与其历史场景相去甚远。恰是在这点上,现状、新创与历史场景氛围力求达到高度融合,无论是规划还是建筑、景观与城市设计,都是本项目高度一致追求的目标。


4.3 关于历史的书写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12年,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其书写宛如穿过尘埃重现历史建筑的发生:偶然与必然、坚持与放弃、争执与和解、继承与创新。如果说本项目侧记是一个历史记录,那么将关键词进行对位联系,便构成一个对于庞大复杂工程的交织网络思考与合作方式:发问—复原—连缀(历史),发掘—保护—叠合(遗产),发见—概念—意象(规划),定性—设计—传承(建筑)。这种合作方式保证了项目对文化的敬意、对客观的尊重、对复杂问题的和解、对理想目标的执着。感谢所有为此项目贡献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图20)。


▲20 参与本项目的部分工作身影(摄影:陈薇 等)


作为个人,在一期工程完成后并非欣然,“我本将心向明月,怎奈明月照沟渠?”其心结除却设计和建设本身自有不足外,最大遗憾是地宫圣物成为不了情。如果我们将遗产和文化视为传递血液的父母,可以借用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将如何继续书写?南区如何发展?


历史还将流动下去。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