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10月,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会议以“传承

与创新”为主题,就“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研究”、 

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四

个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 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传统民居;历史街区;传承与创新


    2012 年 10 月 23 日至 25 日,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市南国弈园隆

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民

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主办,广西华蓝

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辽宁、江苏、湖北、四川、云南、广东等地的逾 130 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传承与创新”的主题,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00 余篇,会议期间共举行 9 份主题报告42 份小组报告,与会人员就“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研究”、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四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充分展现近年来民居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

1 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是本次会议主题,专家最热议的论题之一即是“传统村落与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中国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在题为《广东古村落建设规划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中,从广东古村落保护状况、古村落展思考和古村落建设规划三方面阐述,并结合大量实地考察,具体村落规划案例分析。他认为“历史文化村镇”等概念及相应评估体系对传统聚落核心价值的提炼具有局限性。诸如空心村镇、现代环境病、村落衰败等现象的出现,就在于“当前大多数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未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未透彻理解传统人居环境的核心价值,也未能以系统观和协同论的方法去解决传统聚落居民面临的现实问题。” 陆教授的讲演引发了与会代表们对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更多的思考:有代表分析宁夏西海固回族聚落营建的关键题,有代表以湖北西北村落为例,探讨当代聚落更新中聚落、建筑、营建层面出现的问题,这些都对当代聚落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而对于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不少专家给出自己的见解。在分组讨论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梁雪教授作了《传统民居的再利用——李纯祠堂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划分和使用特点》的汇报演讲,通过分析李纯祠堂的功能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划分和使用特点,为我们展示中国传统合院式布局在空间划分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加深了关于合院式布局的理解以及关于传统民居建筑在新时期的多样化使用的理解。代表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的研究,探索多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民居的更新模式,认为新民居建设应延续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将新技术与传统本土技艺有机融合,注重多元民族建筑的文化传承,建立适宜的传统民居更新模式。讨论会上,代表们秉承“传承与创新”的主旨,紧密结合村落地域特色,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探寻新的出路。

2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研究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历来是民居学术界探讨的核心话题之一,本次会议也不例外。“乡土聚落作为地区性民族性民居建筑的集合,在其形态上并非仅仅表现为民居建筑的集合,更显现出与集聚地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特征。人文环境的群体性特征和自然环境的基础性特征反映在聚落环境的建构共识上,从而相互叠合形成聚落的形势状态。”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范霄鹏教授在题为《集聚 + 微地形—乡土聚落形势构成》的报告中,从集聚与乡土聚落格 局、微地形与聚落形态、第六立面与聚落形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充分阐释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对乡土聚落产生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陈颖教授在题为《甘孜藏族自

治州城镇与民居概述》的报告中,从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为我们展示四川甘孜州藏族传统民居持续发展的营建理念和建筑表达的多元文化。就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研究这一议题,诸多学者通过具体实例进行深入分析与诠释。有代表分析山西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形式,并以地域气候特征为索,从乡村聚落民居形式及乡村聚落公共建筑形式两方面展开,探讨了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及深层影响因素,认为应当从研究乡村聚落的整体、各类建筑与整体的关系,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着手对民居进行研究。也有代表通过对广西壮族干栏民居在结构技术、平面功能、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广西壮族干栏民居结构形式的

演变,对于我们了解广西社会历史的变迁、建筑文化的传播、匠师谱系的分布以及探索民居演变背后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代表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特色,认为传统民居具有强地域性、强景观性和强生态性,同时地域经济条件对民居建筑形式变化有一定限制,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讲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另外,会议上还有关于东北、四川、陕西、湖北等各地区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汇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的多样孕育了居建筑丰富的性格特征。各地域的民居建筑虽各具特色,但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及更新发展,都呈现共同趋势,那就是在关注结构、技术等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加以人为本,注重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索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新道路。

3 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在当今中国城乡建设大潮中,传统村落民居文化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更新也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雍振华教授在题《浅谈历史街区仿古建筑设计中的文脉传承》的汇报中,指出很多新建的仿建筑与遗留的传统建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若在历史街区中差异则更为明显。他结合苏州木渎镇的山塘街

巡检司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了是什么导致差异的出现,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消弭这些差异,使仿古建筑真正能够与留存的历史文化街区融为一体,并阐述了仿古建筑设计中的文脉传承与肌理表现,这对我们今后历史街区仿古建筑的创作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最具文化特色的场所,其保护与利用问题也引起代表们强烈关注。有代表对温州五马、墨池等四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规划进行研究,阐述街区的历史价值、保护更新中遇到的矛盾问题,认为应秉承可持续的保护原则,遵循街区特征,明确功能定位,并提出在保护的框架范围内合理改造或开发能与传统共存的新型住宅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路子;有代表以江门市新会中心景观街区保护规划为例,探寻城市更新中岭南特色街区风貌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还有代表以福建厦门同安地区历史街区的文物及风貌建筑的保护情况为例,探讨保护的若干要素控制原则,以及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策略。另外,还有代表选取南宁、大连、苏州等各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分析。总体而言,代表们从多个角度分析现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所反映的诸多问题,提出更新中的保护原则与策略,不断推进历史街区的良性发展。

4 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对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在于对传统建筑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更重要在于吸取传统建筑的精髓,运用传统元素应用并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本次会议在由承办单位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计的“南国弈园”中举行,会上其主创人员分别阐述了南国弈园的创作理念和生态技术:总建筑师徐洪涛先生在题为《在现代建构中置入传统——以南国弈园的创作实践为例》的主题汇报中,提出在当今建筑体系西化、建筑传统缺失的巨变中,强调要还原建筑的本质,并将建构学作为一种中国建筑文化救赎的策略。他通过探讨现代建构中关注的类型、地形、建构等三个基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建构中坚持建筑本质、关注文化传统、融合

现代形态,寻找中国本土当代建筑的方向,为当代建筑设计创作提供可供参考的新思路。另一方面,副总建筑师张霖女士还从绿色建筑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分析南国弈园的创作案例。她指出千百年来,人类为应对自然气候、创造舒适空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穿堂风即是流传至今的经验之一,并着重分析南国弈园结合穿堂风原理,利用现代自然通风技术,取得可观的建筑节能效果。她还提出民居的技术瑰宝有待绿色建筑师挖掘、运用、发扬光大。此外,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东军教授在题为《传统民居的现代传承:以河南荥阳地域建筑文化与当代城市建设研究为例》的主题报告中,解答了为什么研究地域建筑文化、荥阳市地域建筑文化有何特色、如何指导荥阳市当代建筑实践三个核心问题,并针对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理论如何落地、如何指导建设实践,提出了曲态、砖艺、符号、色彩等四种设计方法,而不单是对传统形式简单复制,这些方法解放了建筑师的手脚,提供了再创造的舞台,使传统民居的传承发展走向可持续道路。就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这一话题,代表们研究和探索的触角较往届更多面,视野更开阔,力求运用传统民居的精髓为现代建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叶广云女士宣读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关于授予第二批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的决定,并请第一批中国民居建筑大师陆元鼎先生、朱良文先生、黄浩先生为第二批中国民居建筑大师业祖润女士、陈震东先生、黄汉民先生颁发“中国民居建筑大师”荣誉证书;大会共评选出 10 篇优秀学生论文并在大会闭幕式上颁发获奖证书。作为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承办单位的代表,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卓男教授在闭幕式上介绍了 2014 年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的筹备计划。会议期间,大会安排考察了南宁市内的黄氏家族民居、陈东村、罗文村韦氏祖屋,并组织到广西境内的黄姚古镇、朝东镇、莲花镇等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进行考察。其间,代表们对广西传统民居有了亲身了解和感受,并

积极为其保护和发展献计献策。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