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方圆东方人居研究院承办的“2018第23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中国民居学术会议30周年纪念大会”在华南理工大学正式拉开帷幕,海内外建筑教育专家学者齐聚羊城广州,为中国传统民居、村镇与文化的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利用、传承、借鉴和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大会共包括7场主旨报告、4大分议题论坛、70场学术报告,涵盖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聚落(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传统聚落(民居)的营建智慧与文化传承、传统聚落(民居)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创新等多个方向的内容,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现了传统聚落(民居)研究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众多创新方向。


| 开幕式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


9时,会议正式开始,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唐孝祥教授主持。唐孝祥教授介绍了主席台就座嘉宾。



▲主席台就坐嘉宾(肖大威、司聚民、胡永旭、朱敏、

吴硕贤、常青、肖厚忠、许桂芳、陆琦)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教授致辞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教授


朱敏首先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新格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作为最早创办的学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强的学科影响力。他表示我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和支持民居建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自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成立以来,在民居建筑的理论研究、传统村镇保护与持续发展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系列骄人的成绩。本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的召开,是中国民居建筑学界的大事,这对推动我校建筑民居学科的发展,乃至全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积极交流,围绕中国民居建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探讨,取得新突破,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的新的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司聚民书记致欢迎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司聚民书记


司聚民表示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是一个博大而深远的课题,自1988年第一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开启了民居建筑研究的新篇章,30年来已经成功召开了20余次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等一系列会议,为推进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保护传承工作、弘扬中国民居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经八十年风雨,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作品不断涌现。由陆元鼎教授创立、陆琦教授带领的民居团队,长期致力于民居建筑、岭南建筑和传统村镇的保护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也开展了大量的设计实践,这支队伍会持续为新时代中国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肖厚忠常务副会长致辞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肖厚忠常务副会长


肖厚忠表示民居学术会议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民居学术会议水平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民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内民居研究成果交流的优秀平台。他为具有时代感、研究内容丰富、参与度广泛、社会影响力强的民居大会点赞,并对会议在中国民居事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城乡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褒奖!

肖厚忠强调民居建筑专业委员是行业中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他希望民居专业委员会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紧紧围绕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这两大主题,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越办越好。最后,他对未来的民居学术研究寄予期望,希望构建更科学的民居建筑研究体系。


授予“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仪式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杨东生副秘书长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杨东生副秘书长宣读授予“中国民居建筑大师” 称号的决定:授予陆琦,魏挹澧两位同志“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


颁发“中国民居建筑大师”证书


▲张玉坤教授(代魏挹澧教授领取证书)陆琦教授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肖厚忠常务副会长、邓千秘书长颁发本届中国民居建筑大师证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赠书仪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助理、副总编辑胡永旭先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彭长歆教授


接着,进行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赠书仪式。


与会成员介绍


▲陆元鼎教授


唐孝祥教授介绍了与会的民居建筑专委会班子成员以及与会的中国民居建筑大师。前天,恰逢中国民居建筑大师陆元鼎教授的九十寿诞,借此机会祝愿陆元鼎教授健康长寿。


宣布开幕


会场观众席


最后,陆琦教授宣布“2018第23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中国民居学术会议30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开幕。



| 主旨报告 |



10时,大会主旨报告正式开始,报告由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肖大威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一




主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探索——聚焦风土街区

常青院士首先向胡适、梁思成两位前辈致敬,由胡适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以及梁思成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引出主题报告。常青院士首先讲述了风土建筑概念及其演绎,对“风土”的中外语境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语缘”与风土体系,他指出风土建筑研究更倾向于“共时性”而非“历时性”,以民族、民系“语缘”划分风土区系比之以行政划分更接近人居环境的风土本质和文化属性,尽管风土区系与建筑系谱并非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接着常青院士讲述了建成遗产、历史环境、文化地景这三类保护与再生对象,他指出“再生”包括遗产本体再生、生活形态再生、历史环境再生,并分析了“再生”与“更新”的区别,最后介绍了一系列风土街区再生实践方面的案例。

常青院士指出风土建筑谱系研究尝试以民族、民系的“语缘”关系为背景形成分类方式,为成体系地保存风土建筑标本、创造性地探索风土环境再生打下基础。城乡风土街区是历史环境最重要传承对象之一,是地方传统文化和场所精神的最后载体,需要在保护与再生实践中落实保护、修复、更新、活化等实施目标。


主旨报告二



主题:台北民居保存与再利用的探讨

——以林安泰、芦洲李宅、三峡老街、新芳春茶行为例


李乾朗教授以台湾林安泰、芦洲李宅、三峡老街、新芳春茶行这四个不同时段的保护案例为例,探讨了四十年来台北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

在《文化资产保存法》颁布以前,1980年的林安泰古宅,因拓宽都市道路而采取了异地重组的策略;1990年蘆洲李宅巧妙运用“容积转移”法,家族共同保护老宅,并成功转型为展示双重文化遗产功能的场所;2010年三峡古街的改造采取整条街道保存的方式,重点保存了骑楼外观;2015年新芳村茶行以“容积转移”方式,将建筑发展权移至附近大楼,古屋得以原貌保存,并捐献给公部门委外经营成文化展示用途。


主旨报告三


主题:书院研究启示——空间遗产视野下的传统学习环境价值认知与保护


李晓峰教授主要从空间遗产、书院空间遗产研究启示、国内外校园空间遗产、一些思考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报告。空间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与普遍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环境,往往承载相关人群的集体记忆,具有一般文化遗产的特性,也具有与空间要素相关的特性。他首先对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案例的调查分析成果进行了呈现,他提出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珍贵的空间遗产,具有珍贵的空间价值,并从价值认知、价值承载、价值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接着,李晓峰教授介绍了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大学城及历史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武汉大学老校区等一系列校园空间遗产,给大家带来的重要启发。

李晓峰教授指出,在物质遗产保护和非遗保护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对“空间遗产”给予高度重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类空间除了具有悠久的历史外,还持续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空间精神”。校园空间遗产保护和承传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这不单是物质空间的保护,而是历史价值的彰显与传承。空间遗产应该作为聚落(广义)遗产研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理论视角。



主旨报告四



主题:中国民居建筑会议三十载回顾与展望

从1988年在广州举办的第一届民居大会,到今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十三届民居大会,陆琦教授回顾了中国民居建筑会议三十年的历程。经过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会议的主题也不断的扩展、细化,从更多的方向探讨聚落民居之间的关系。在民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出版了一系列的民居丛书和论文集。从研究动态来看,“民居”主题视域不断扩大、内容逐渐广泛、深度不断拓展、落点不断细化。从研究方法来看,从过去单一民居建筑学的研究到涵盖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生态学、民族学……等一系列内容,由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



| 总结 |


▲全体合影


12时,大会主旨报告圆满结束。接着,来自不同院校的各位专家和相关学者,将在分论坛中针对各地传统聚落(民居)研究情况进行一系列关于民居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研究的深入探讨。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